2012年4月24~27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郦菁在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视频会议中心(B417)做了题目为“精英斗争和现代国家的起源”、“我们时代的经济学家:当代中国经济学家与国家的互动”两场讲座。讲座由汤艳文副教授主持,社会学院董国礼、刘春燕、杨锃、金桥、梁波等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这两场讲座。
在首场“精英斗争和现代国家的起源”中,郦菁主要围绕两个论题展开:如何定义国家和精英斗争过程中的国家起源问题。她首先对现代国家的主要形式——民族国家这个概念进行剖析,通过民族和国家两个概念的定义归纳出民主国家的概念,即民族与国家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遇合。在分析现代国家之前政治组织的不同形式的过程中,郦菁又带领大家总结了现代国家的特征,并回顾了马克思和韦伯关于国家起源和功能的理论。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研究,以前的学者主要把它作为一种模式的附属品,未能就其本身做出更深入的探讨。接着,主要介绍了Richard Lachmann的精英斗争理论,通过阶级结构的变化和作为整体性的视角剖析了如何看待国家起源这个问题。郦菁女士详细的解读了西班牙、英国、法国等现代国家的政治生活,进一步增强了精英斗争理论的现实解读性。最后,在场师生针对国族与民族的辨析、中国传统政治的集权与威权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二场讲座题目为“我们时代的经济学家:当代中国经济学家与国家的互动”,郦菁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国家本身的变化如何形塑了经济学家的职业群体。经济学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背后的行动主体、政策群体,与处于巨变中的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指出,经济学家的崛起与现代国家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学家不断扩展到多重社会领域,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学家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在这种背景下,她主要对中国国家的变化如何形塑经济学家作为政策群体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释。
郦菁以历史研究方法为主,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30到50名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度的访谈。她从1978年到1989年、1992年到2003年、2003年到2005年、2005年之后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考察了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公共空间、私人经济部门四个方面角色变化,并且对经济学家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在1978年到1989年第一阶段,经济学家只是作为松散的政治群体存在并未在学术和公共空间取得垄断性地位。在第二阶段的早期,经济学家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既有的官僚体系所吸收,地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在21世纪的初期,经济学家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达到了顶峰。在2003年的在第三阶段,随着改革的重新启动,国家努力打破经济学家的垄断。此时,经济学家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的权力结构及话语。而在第四阶段,经济学家的地位受到了普遍的质疑。接下来,她从权力结构,合法性,阶级结构,政策方式四个方面对上述阶段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解释。在80年代,国家与社会关系较缓和,国家主要进行的是整体性改革。而在90年代,国家进行的激进的市场化改革和私有化改革促使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地位的上升。在21世纪,随着国家政策转向社会公平,经济学家在公开空间的合法性开始受到批评。郦菁最后陈述了在当前中国的背景下,经济学家仍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的权力结构以及政策话语。
董国礼教授对郦菁的研究做了较高的评价,并且对经济学家的角色变化与郦菁进行了交流。梁波老师认为郦菁的研究可以向策略建构的方向做更深入的研究,将政策机制之间的关系解释清楚。(供稿:万颖颖 施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