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第二届“费孝通学术论坛”第十九期学术报告(“公共性”沙龙)在B106举行,此次公共性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国家、市场和公共空间的变迁”,由社会学院马丹丹博士主讲。参加沙龙讨论的有肖瑛、刘春燕、孙秀林、徐冰、杨锃、王亚芳。
马丹丹博士的报告首先陈述了她的上海田野调查,上海过去的老工厂都待开发成为创意园区,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大批工人新村经历着历史的变迁逐渐衰落,一个她称之为“大上海计划”正在实施。由此,她展开了对公共空间转型的讨论,即工人新村是国家社会主义的体现,当代城市发展背景下,从工厂到广场,权力寻租和资本联系起来的公共空间是如何转型的。马丹丹博士梳理了人类学经典著作中关于公共空间的论述,从列维·施特劳斯到拉德克利夫—布朗所研究的土著人仪式传统的公共空间,而涂尔干则通过宗教性的神圣仪式将现代性的公共空间与“原始”公共空间的关系联系了起来,面对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的危机、道德危机及个人利益的膨胀,涂尔干强调现代社会需要重建民族国家的国家仪式。纳粹德国修建的柏林大道,简·雅各布斯批评的美国大城市没有生气的规划设计,詹姆斯·斯科特所批判的国家形象工程的失败,反映出没有个体的城市公共空间所缺失的“公共性”,正如上海工人新村的衰败所反映的公共性的缺失。这种缺乏文化多样性,过于单一、集中而没有个性的城市规划导致了个体的“原子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
马丹丹博士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围绕着如何界定“公共性”、“公共领域”、“集体主义”等概念,以及公共性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大家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供稿:崔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