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务 - 正文

2024年国际小学期课程风采系列——“生命的闪光只能靠自己”

创建时间:  2024-07-25     浏览次数:   返回

课程简介

课程名:当代人类学核心概念专题 Rethinking of Core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

授课教师:David H. Price, professor of St. Martin’s University

对接教师:马丹丹

课程内容介绍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是重要的主题之一,通过回顾人类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学家是如何解释文化与他们如何研究与看待不同的文化,从而促进我们对于全球范围内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大卫·普莱斯教授参加了2024年上海大学国际化小学期,系他首次在上海高校开设人类学史相关课程,引入美国人类学传统与革新的火种,触发人类学应用价值与权力、政治交织的选择困境,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可是当一个学科成为装睡的夜行者(sleep walker)时,那些边缘的孤独的敢于拒绝的灵魂如同一颗颗小星,其光虽弱,放在当代主义的立场下,却照亮了人性的光芒。大卫以此种别开生面的方式与来自考古学、文学、新闻传播、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照面,不时地从历史叙事当中跳出来,扮演说书人的角色,这也正是他的写史立场与风格,历史主义与当代主义的结合,让历史叙事犹如镜面鉴影,那一重折射为教科书撰写的“正史”提供了另一个批评维度,例如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科学理论包含的殖民主义的意图与指导,例如博厄斯的学生背叛师训投入二战“双重用途”的开发和文化攻心的远距离分析方法。另一层含义则意味着继乔治·思多金和马文·哈里斯之后,他是第三代写史人。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史记风格的批评也包含了人类学应用价值的边界和底线的守门人职责。

图片

课程第一个板块追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人类学起源于多学科对于自然与社会世界的探索,启蒙时代的实证主义为人类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同时泰勒对文化的明确定义使人类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大卫深入探讨了启蒙时代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社会学的影响,从理性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由古典时期的人类学进入人类学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人类学发展的影响,以及亨利·刘易斯·摩尔根的文化进化理论。当时我们在课上提出为什么开辟人类学唯物主义理论范式的不是摩尔根,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大卫笑说虽然摩尔根极大启发了马克思,马克思写信请教摩尔根未作答,不过最大的区别是马克思对社会演化的规律进行了理论化的论证和整合。由此马克思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投入民族志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他未完成的工作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画上句号。

博厄斯的历史特殊主义和文化相对论奠定了美国人类学传统,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则奠定了英国人类学传统,至此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大卫着重介绍了以博厄斯(Boas)和其众多学生为代表的历史特殊主义学者,博厄斯不再只是文化人类学课上人类学四分支的创立者,他是有着自我身份认同挣扎的、对于种族主义有明确的反抗意识的学者,他的历史特殊主义奠定了此后人类学发展的基调。而博厄斯作为美国人类学之父培养出的诸多学生,来自不同族群与身份的更多的同时代人类学家,他们或专注于黑人群体,或专注于印第安原住民,他们是个人经验的历史之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这种基于个人生命经验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对于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专业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引,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惯习”。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学家的研究受到限制,与此同时人类学伦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于是进入人类学史的第二个板块——战争让人类学变得有用!冷战中唯物主义的人类学研究受到限制而后复苏。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使人类学进入反思权威和理性的后现代时期,转向微观、隐喻与权力的研究,并提倡研究者自身的主观表达。21世纪应用人类学到行动人类学的转向则成为一个新的目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学是否应该应用于战争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世界的争端从未停止,如何定位学科研究,研究者如何在研究伦理、个人价值取向与研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之间权衡是今天的我们仍然面临的挑战。但是,诸多前辈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科的忠诚和作为人的坚守,这是对今人的鼓舞。


学生评价

这门课选课学生不算多,但参与度之高超过了预期。课程结束后,每个人都参与了课程点评,摘录一二,从学生眼中侧面展现教师风采和课程魅力。

01-郝思羽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卫教授对于不同的人类学家以及自己生命中的田野调查的介绍。我想这不仅是一种对于异文化基于好奇心的探索,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所逐渐形成的调研方法与对学科伦理的反思对于今天的我们与今天的学科调查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同人类学对于原始社会的研究一样,社会学也偏向于关注弱势的、边缘化了的群体,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从一个整体来理解社会,我们不仅要“向下看”也要“向上看”,如何同不同的研究对象建立起平等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这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始终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大卫所述说的他曾经参与的帮助贫困社区的人们重新获得教育与生活机会的田野经历也深深打动了我,因为人类所做的一切知识探索都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要改变社会。尤其是我们无法无视21世纪下广泛存在的不平等甚至是生存危机,这是一个需要社会科学的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研究者的“客观性”视角。

02-王根实

通过这系列课程的学习,我体会到人类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对于科学乐观主义的反思,让我意识到科技与伦理平衡的必要性,学会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对道德后果的警觉。同时,对历史冲突与文化遭遇的深入了解,比如莫尼记录的伤膝河大屠杀,让我更加珍视和平与对话的价值。

03-林好

在两个礼拜的时间里,非常喜欢David 的每一节课,在课上再深奥的专业名称,也可以被David比喻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比如他举例子说这迅速得像刮风一般,他就会“呜哈呼呼”模拟出声音。平时在课上他为我们提供了超好的学习氛围,在课上只要有疑问和comments都可以随时打断David,他都会很耐心地听你讲完,然后鼓励你这是个good question,David真的是一个特别风趣幽默和平易近人的老师。对于在我们国内接受教育的人来说,我感觉特别有价值的点是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和习以为常的角度不同的观点来理解事物,每个人在课上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小叙事。虽然由于口语问题阻碍了我的交流,但是David的教学方式确实很深地鼓励了我。

上完课回过头来发现我以前看过的专业书原来可以理解的更有温度,当你透过知识的历史性来听的时候,知识会变得很灵动,很有趣,同时也是开放的,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感受到学习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

04-马文杰

尽管两个礼拜的听课我因病并没有取得一个很好的听课状态,但David风趣的讲课风格依旧会使我忘却生病的苦楚,不自觉地沉入其中。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人类学应该是门挺形而上的课程,其谈论的会是诸如“原始人类的理论思维模式”、“欧洲古希腊罗马的精神遗留”、“后现代欧洲的精神彷徨”等话题,结果在第三讲马克思主义之后老师的讲课就彻底走出了我的舒适区,一些立志于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被突然抛在我面前,而我闻所未闻。更让我手足无措的是,当David谈论起人类学的实地考察时,其主要是以美国人类学史的演变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的,以法国为代表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派却没怎么涉猎。这更加大了我的听课难度,但也让我有了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好奇,我至今对于博厄斯的那十一位被美国情报局盯上的犹太学生以及印第安的太阳舞印象深刻(可能是因为图文并茂的缘故,而你在一般的文论书中很难看到图片)。最近被各种理论弄的头昏脑胀,时常一种虚幻感,这时回忆起David上课时谈起的他的那些经历,就不禁会觉得亲切。我这才明白文艺学的先辈们经常告诫我们后辈的那句话的含义: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05-张紫秦

David教授开放、互动且充满热情的教学方式让我印象深刻。在两周的学习过程中,他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我能够轻松理解,并激发了我对人类学的兴趣。同时,David教授鼓励我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显著增强了我们的参与感和思考能力。其次,David教授在处理教学内容上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批判性思维。从印第安人到博厄斯学派,从土著的祭祀仪式到宏大的世界观研究,David不仅介绍了人类学相关基本理论,还深入讨论了历史演变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化多样性。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深具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学习经历,不仅使我在学术上受益,而且在思想和价值观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06-聂裕轩

多年以后,当我在社会学理论领域深耕多年终有所成时,将会回想起那个初次接触当代人类学核心概念专题的清晨。

坦诚来讲,这个故事的开端并不算太过美好:不明所以的夏季学期,阔别已久而毫不令我怀念的早八,听上去阳春白雪生人勿近的全英语教学,一并勾勒出我对这门课程略显灰暗的预设。

但令我有些难以置信的是,很快我就发现,这门课程其实与我的思维方式完美合拍。当提到历史文化研究者对贝都因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浪漫化认识之时,我便立刻联想到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当谈及莫斯在研究原始部落的礼物交换经济时,将重心从物的实际使用价值转到符号象征价值,我便联想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事实上对现代商品经济做出了类似的论断。在其他绝大部分课程中,我的这种联想由于太过发散而往往得不到肯定与赞许,但David却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来赞赏与激励我的头脑风暴,也让我真正领略到鼓励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

在思维与理论之外,更令我惊叹的,则是David对于价值和责任的坚守。他身为美国学者,但却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对他们那以阶级斗争换取平等与解放的思想武器,抱有不亚于我们中国人的热忱;当讲到二战后与冷战时期的人类学发展史之时,他毫无保留地批判麦卡锡主义对思想学术界的政治迫害,并对当时少数不屈服于麦卡锡主义的高压政治,而坚持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的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课程尾声的当代应用人类学部分,他则热情讴歌一位与跨国资本纠缠对抗的人类学家,向我们传达了那种与中国古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若合一契的,人文社科学者的操守。我们可以说,在当下全球保守主义回潮的历史方位中,David算得上是当代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

无论是思维抑或感性,理论还是价值,这一堂人类学课程都带给了我足够多的塑造与滋养,并让我那为社会科学这座人类的巴别塔添砖加瓦的决心愈发坚定。

(“当代人类学核心概念专题”课程


上一条:社会学系2024年首期暑期田野调查实践课顺利结课

下一条:2024年度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第二学士学位宣讲会顺利举行

首页 - 教学教务 - 正文

2024年国际小学期课程风采系列——“生命的闪光只能靠自己”

创建时间:  2024-07-25     浏览次数:   返回

课程简介

课程名:当代人类学核心概念专题 Rethinking of Core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

授课教师:David H. Price, professor of St. Martin’s University

对接教师:马丹丹

课程内容介绍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是重要的主题之一,通过回顾人类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学家是如何解释文化与他们如何研究与看待不同的文化,从而促进我们对于全球范围内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大卫·普莱斯教授参加了2024年上海大学国际化小学期,系他首次在上海高校开设人类学史相关课程,引入美国人类学传统与革新的火种,触发人类学应用价值与权力、政治交织的选择困境,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可是当一个学科成为装睡的夜行者(sleep walker)时,那些边缘的孤独的敢于拒绝的灵魂如同一颗颗小星,其光虽弱,放在当代主义的立场下,却照亮了人性的光芒。大卫以此种别开生面的方式与来自考古学、文学、新闻传播、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照面,不时地从历史叙事当中跳出来,扮演说书人的角色,这也正是他的写史立场与风格,历史主义与当代主义的结合,让历史叙事犹如镜面鉴影,那一重折射为教科书撰写的“正史”提供了另一个批评维度,例如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科学理论包含的殖民主义的意图与指导,例如博厄斯的学生背叛师训投入二战“双重用途”的开发和文化攻心的远距离分析方法。另一层含义则意味着继乔治·思多金和马文·哈里斯之后,他是第三代写史人。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史记风格的批评也包含了人类学应用价值的边界和底线的守门人职责。

图片

课程第一个板块追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人类学起源于多学科对于自然与社会世界的探索,启蒙时代的实证主义为人类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同时泰勒对文化的明确定义使人类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大卫深入探讨了启蒙时代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社会学的影响,从理性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由古典时期的人类学进入人类学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人类学发展的影响,以及亨利·刘易斯·摩尔根的文化进化理论。当时我们在课上提出为什么开辟人类学唯物主义理论范式的不是摩尔根,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大卫笑说虽然摩尔根极大启发了马克思,马克思写信请教摩尔根未作答,不过最大的区别是马克思对社会演化的规律进行了理论化的论证和整合。由此马克思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投入民族志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他未完成的工作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画上句号。

博厄斯的历史特殊主义和文化相对论奠定了美国人类学传统,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则奠定了英国人类学传统,至此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大卫着重介绍了以博厄斯(Boas)和其众多学生为代表的历史特殊主义学者,博厄斯不再只是文化人类学课上人类学四分支的创立者,他是有着自我身份认同挣扎的、对于种族主义有明确的反抗意识的学者,他的历史特殊主义奠定了此后人类学发展的基调。而博厄斯作为美国人类学之父培养出的诸多学生,来自不同族群与身份的更多的同时代人类学家,他们或专注于黑人群体,或专注于印第安原住民,他们是个人经验的历史之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这种基于个人生命经验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对于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专业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引,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惯习”。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学家的研究受到限制,与此同时人类学伦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于是进入人类学史的第二个板块——战争让人类学变得有用!冷战中唯物主义的人类学研究受到限制而后复苏。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使人类学进入反思权威和理性的后现代时期,转向微观、隐喻与权力的研究,并提倡研究者自身的主观表达。21世纪应用人类学到行动人类学的转向则成为一个新的目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学是否应该应用于战争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世界的争端从未停止,如何定位学科研究,研究者如何在研究伦理、个人价值取向与研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之间权衡是今天的我们仍然面临的挑战。但是,诸多前辈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科的忠诚和作为人的坚守,这是对今人的鼓舞。


学生评价

这门课选课学生不算多,但参与度之高超过了预期。课程结束后,每个人都参与了课程点评,摘录一二,从学生眼中侧面展现教师风采和课程魅力。

01-郝思羽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卫教授对于不同的人类学家以及自己生命中的田野调查的介绍。我想这不仅是一种对于异文化基于好奇心的探索,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所逐渐形成的调研方法与对学科伦理的反思对于今天的我们与今天的学科调查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同人类学对于原始社会的研究一样,社会学也偏向于关注弱势的、边缘化了的群体,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从一个整体来理解社会,我们不仅要“向下看”也要“向上看”,如何同不同的研究对象建立起平等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这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始终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大卫所述说的他曾经参与的帮助贫困社区的人们重新获得教育与生活机会的田野经历也深深打动了我,因为人类所做的一切知识探索都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要改变社会。尤其是我们无法无视21世纪下广泛存在的不平等甚至是生存危机,这是一个需要社会科学的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研究者的“客观性”视角。

02-王根实

通过这系列课程的学习,我体会到人类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对于科学乐观主义的反思,让我意识到科技与伦理平衡的必要性,学会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对道德后果的警觉。同时,对历史冲突与文化遭遇的深入了解,比如莫尼记录的伤膝河大屠杀,让我更加珍视和平与对话的价值。

03-林好

在两个礼拜的时间里,非常喜欢David 的每一节课,在课上再深奥的专业名称,也可以被David比喻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比如他举例子说这迅速得像刮风一般,他就会“呜哈呼呼”模拟出声音。平时在课上他为我们提供了超好的学习氛围,在课上只要有疑问和comments都可以随时打断David,他都会很耐心地听你讲完,然后鼓励你这是个good question,David真的是一个特别风趣幽默和平易近人的老师。对于在我们国内接受教育的人来说,我感觉特别有价值的点是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和习以为常的角度不同的观点来理解事物,每个人在课上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小叙事。虽然由于口语问题阻碍了我的交流,但是David的教学方式确实很深地鼓励了我。

上完课回过头来发现我以前看过的专业书原来可以理解的更有温度,当你透过知识的历史性来听的时候,知识会变得很灵动,很有趣,同时也是开放的,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感受到学习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

04-马文杰

尽管两个礼拜的听课我因病并没有取得一个很好的听课状态,但David风趣的讲课风格依旧会使我忘却生病的苦楚,不自觉地沉入其中。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人类学应该是门挺形而上的课程,其谈论的会是诸如“原始人类的理论思维模式”、“欧洲古希腊罗马的精神遗留”、“后现代欧洲的精神彷徨”等话题,结果在第三讲马克思主义之后老师的讲课就彻底走出了我的舒适区,一些立志于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被突然抛在我面前,而我闻所未闻。更让我手足无措的是,当David谈论起人类学的实地考察时,其主要是以美国人类学史的演变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的,以法国为代表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派却没怎么涉猎。这更加大了我的听课难度,但也让我有了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好奇,我至今对于博厄斯的那十一位被美国情报局盯上的犹太学生以及印第安的太阳舞印象深刻(可能是因为图文并茂的缘故,而你在一般的文论书中很难看到图片)。最近被各种理论弄的头昏脑胀,时常一种虚幻感,这时回忆起David上课时谈起的他的那些经历,就不禁会觉得亲切。我这才明白文艺学的先辈们经常告诫我们后辈的那句话的含义: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05-张紫秦

David教授开放、互动且充满热情的教学方式让我印象深刻。在两周的学习过程中,他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我能够轻松理解,并激发了我对人类学的兴趣。同时,David教授鼓励我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显著增强了我们的参与感和思考能力。其次,David教授在处理教学内容上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批判性思维。从印第安人到博厄斯学派,从土著的祭祀仪式到宏大的世界观研究,David不仅介绍了人类学相关基本理论,还深入讨论了历史演变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化多样性。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深具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学习经历,不仅使我在学术上受益,而且在思想和价值观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06-聂裕轩

多年以后,当我在社会学理论领域深耕多年终有所成时,将会回想起那个初次接触当代人类学核心概念专题的清晨。

坦诚来讲,这个故事的开端并不算太过美好:不明所以的夏季学期,阔别已久而毫不令我怀念的早八,听上去阳春白雪生人勿近的全英语教学,一并勾勒出我对这门课程略显灰暗的预设。

但令我有些难以置信的是,很快我就发现,这门课程其实与我的思维方式完美合拍。当提到历史文化研究者对贝都因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浪漫化认识之时,我便立刻联想到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当谈及莫斯在研究原始部落的礼物交换经济时,将重心从物的实际使用价值转到符号象征价值,我便联想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事实上对现代商品经济做出了类似的论断。在其他绝大部分课程中,我的这种联想由于太过发散而往往得不到肯定与赞许,但David却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来赞赏与激励我的头脑风暴,也让我真正领略到鼓励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

在思维与理论之外,更令我惊叹的,则是David对于价值和责任的坚守。他身为美国学者,但却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对他们那以阶级斗争换取平等与解放的思想武器,抱有不亚于我们中国人的热忱;当讲到二战后与冷战时期的人类学发展史之时,他毫无保留地批判麦卡锡主义对思想学术界的政治迫害,并对当时少数不屈服于麦卡锡主义的高压政治,而坚持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的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课程尾声的当代应用人类学部分,他则热情讴歌一位与跨国资本纠缠对抗的人类学家,向我们传达了那种与中国古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若合一契的,人文社科学者的操守。我们可以说,在当下全球保守主义回潮的历史方位中,David算得上是当代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

无论是思维抑或感性,理论还是价值,这一堂人类学课程都带给了我足够多的塑造与滋养,并让我那为社会科学这座人类的巴别塔添砖加瓦的决心愈发坚定。

(“当代人类学核心概念专题”课程


上一条:社会学系2024年首期暑期田野调查实践课顺利结课

下一条:2024年度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第二学士学位宣讲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