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春,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你——刘琳

创建时间:  2020-10-20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刘琳,上海大学2017届社会学博士,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转眼间,我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三年了,虽然现在就职于政治学系,但时有学生主动来与我聊起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看着学生们仰慕和向往的“星星眼”,我不禁总是会回忆起本科时候的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听社会学专业课的我估计表情也是这样的吧……

缘起:初识于2007

2007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那时的我还不知何谓社会学,报考时的专业志向本是对外汉语。感谢上海大学的大类招生制度,让我们能够在第一年了解专业后再进行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社会学,社会学就这样走进了我的人生。为什么社会学对我产生了这样“致命”的吸引力呢?其实我也没有答案,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被社会学老师们的风趣幽默所吸引,也可能是被解析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所俘获,总之在我眼中的社会学是未知而有趣的,是深刻而独特的,在老师们的专业剖析下闪闪发光。随着学习的深入,社会学的魅力不仅在文字中呈现,也在实践中吐露锋芒,社会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的繁华与落寞,让我们知道了社会最真实的形态,也是很多同学“痛并快乐着”的回忆,当年的很多经历已经变成了我现在课堂上的经典“段子”,那些有笑有泪的经验是社会学给予我们的无价之宝。

十年韶华:2007-2017

2011年,我有幸直升为社会学院建院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得了学院第一个硕博连读的资格,就这样我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度过了十年的美好时光。毕业时,好几位老师都看着我感慨地说,你可是把自己的青春都留在这里了。是啊,在我最好的年纪遇见了蓬勃发展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院为培养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和机会;遇见了这么多可敬可爱的老师们,给予了学生们学术上最专业的指导和生活上最大的关怀;遇见了一群温暖的同侪,师兄师姐手把手教做模型还配以大餐,同学间既有学术交锋时的互不相让,也有相聚八卦时的无话不谈。当然,遇见恩师张文宏教授是这其中最大的幸运,从本科到博士,我印象中的张老师一直笑着在倾听、理解、包容、鼓励、扶持每一位学生,倾听我们的烦恼和难题,理解我们的压力和困境,包容我们的无知和错误,鼓励我们去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走出去交流学习,支持我们的决定,并尽己所能地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在跟随张老师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他不仅在教我如何做研究,更在教我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人。今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已保送南京大学读研的毕业生的祝福,她说:“大学能遇见您是我最大的幸运”,我想我应该把这句话送给我的恩师,也送给培养我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以及学院的每一位老师。

2015年5月,我和同门韩钰博士跟随张老师到美国布朗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毕业不是终点,许下终生之约

2017年毕业后,我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开始了新的征程。但是与母校母院的联系从未切断,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会议和返校日活动,每年的暑期班我也都会报名参加。学院虽然搬到了东区,环境变了,但每次回来见到熟悉的老师们,和老师们聊上几句,就感觉自己回家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一扫而空,心里是踏实的、放松的,这就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之于我的意义。虽已毕业,但学院和老师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地为我们撑着一片天,还在为我们这些在巨大竞争压力下的“青椒”们遮风挡雨,这些都给予了我们继续乘风破浪的无限勇气。值此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复系四十周年之际,有幸借此表达自己对学院及老师们的思念与感谢,纸短情长!感恩学院及老师们为培养我们倾尽所有,予我十年韶华,我愿在此许下终生之约,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来回馈学院。祝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越来越好,蒸蒸日上!



上一条:致青春——最美好的求学时光——刘群

下一条:春风桃李又二十年——张修枫


不负青春,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你——刘琳

创建时间:  2020-10-20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刘琳,上海大学2017届社会学博士,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转眼间,我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三年了,虽然现在就职于政治学系,但时有学生主动来与我聊起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看着学生们仰慕和向往的“星星眼”,我不禁总是会回忆起本科时候的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听社会学专业课的我估计表情也是这样的吧……

缘起:初识于2007

2007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那时的我还不知何谓社会学,报考时的专业志向本是对外汉语。感谢上海大学的大类招生制度,让我们能够在第一年了解专业后再进行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社会学,社会学就这样走进了我的人生。为什么社会学对我产生了这样“致命”的吸引力呢?其实我也没有答案,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被社会学老师们的风趣幽默所吸引,也可能是被解析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所俘获,总之在我眼中的社会学是未知而有趣的,是深刻而独特的,在老师们的专业剖析下闪闪发光。随着学习的深入,社会学的魅力不仅在文字中呈现,也在实践中吐露锋芒,社会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的繁华与落寞,让我们知道了社会最真实的形态,也是很多同学“痛并快乐着”的回忆,当年的很多经历已经变成了我现在课堂上的经典“段子”,那些有笑有泪的经验是社会学给予我们的无价之宝。

十年韶华:2007-2017

2011年,我有幸直升为社会学院建院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得了学院第一个硕博连读的资格,就这样我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度过了十年的美好时光。毕业时,好几位老师都看着我感慨地说,你可是把自己的青春都留在这里了。是啊,在我最好的年纪遇见了蓬勃发展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院为培养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和机会;遇见了这么多可敬可爱的老师们,给予了学生们学术上最专业的指导和生活上最大的关怀;遇见了一群温暖的同侪,师兄师姐手把手教做模型还配以大餐,同学间既有学术交锋时的互不相让,也有相聚八卦时的无话不谈。当然,遇见恩师张文宏教授是这其中最大的幸运,从本科到博士,我印象中的张老师一直笑着在倾听、理解、包容、鼓励、扶持每一位学生,倾听我们的烦恼和难题,理解我们的压力和困境,包容我们的无知和错误,鼓励我们去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走出去交流学习,支持我们的决定,并尽己所能地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在跟随张老师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他不仅在教我如何做研究,更在教我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人。今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已保送南京大学读研的毕业生的祝福,她说:“大学能遇见您是我最大的幸运”,我想我应该把这句话送给我的恩师,也送给培养我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以及学院的每一位老师。

2015年5月,我和同门韩钰博士跟随张老师到美国布朗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毕业不是终点,许下终生之约

2017年毕业后,我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开始了新的征程。但是与母校母院的联系从未切断,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会议和返校日活动,每年的暑期班我也都会报名参加。学院虽然搬到了东区,环境变了,但每次回来见到熟悉的老师们,和老师们聊上几句,就感觉自己回家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一扫而空,心里是踏实的、放松的,这就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之于我的意义。虽已毕业,但学院和老师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地为我们撑着一片天,还在为我们这些在巨大竞争压力下的“青椒”们遮风挡雨,这些都给予了我们继续乘风破浪的无限勇气。值此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复系四十周年之际,有幸借此表达自己对学院及老师们的思念与感谢,纸短情长!感恩学院及老师们为培养我们倾尽所有,予我十年韶华,我愿在此许下终生之约,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来回馈学院。祝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越来越好,蒸蒸日上!



上一条:致青春——最美好的求学时光——刘群

下一条:春风桃李又二十年——张修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