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李路路教授--中产阶级研究及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存在

创建时间:  2008-12-10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08年12月9日晚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路路教授在社会学E-研究院会议室作了题为“中产阶级研究及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存在”的报告。李路路教授是国内知名社会学家,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造诣和相当大的影响力。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张文宏教授主持,刘玉照、张海东、董国礼、袁浩、杨锃、孙沛东、马丹丹等老师出席,并和聆听讲座的同学们共同参与、积极讨论。

李路路教授的讲座分为三部分:国内关于中间阶层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概况;中间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探询;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次讲座的核心,前两部分是铺垫。

他明确指出,在我国经过最近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后,中间阶层已经发育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存在,而非一种社会建构。这一阶层的崛起给中国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稳定、社会变迁等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他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分析和其存在状况的确认分析。

针对第一个问题,鉴于他已有发表的论文,李教授就简洁地阐述了这方面的研究。根据对世界各国中间阶层的观察和分析,他认为把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稳定器的看法是过于简单和片面的,现实中中间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呈多样化和变化的特征。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中间阶层会彰显出特定的功能特征。”对此,既需要去分析中间阶层自身的基本结构特性,又需要去分析对之有重大影响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中间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是基于其基本性质在不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彰显。在社会关系结构中位置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间阶层具有潜在的多样化特质;而经济发展、政体性质和秩序化程度则构成了三个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随着三者间关系模式的变化,中间阶层所彰显的某一功能特征也会发生改变。他建立了这一理想型的分析模式,同时还指出在当代中国情境下,意识形态、国际化和中间阶层的同质性也是值得注意的几个环境变量。

第二个问题是他的主要阐述部分,被认为是分析中间阶层功能特征的前提。他强调,从人口学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确认中间阶层并不是他的关注点,这些对他的研究有帮助,但他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结构、阶层与阶级的角度来界定中间阶层,如要粗略看,管理、技术和专业人员这三类人群就构成了所谓的中间阶层。他关心的问题有两个:①在中国,是否形成了与其他阶层相区别的中间阶层?②中间阶层的特征或取向又是什么?简言之,“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形成了具有什么特征的中间阶层?”是他本次研究的问题。他采纳2003年CGSS数据,利用了对应分析的方法,既围绕中间阶层的阶层认知、政治意识(民主与参与)、利益倾向等三个阶层-政治领域进行了研究,又着重对居住模式(居住分异)、社会交往(交往对象)、婚姻匹配(阶层内婚姻)和生活方式等四个生活状况领域进行了分析。他的初步结论是:中间阶层存在于当代中国,但其政治取向难定,而中国社会转型的“连续性”、“市场取向”和“急速性”也决定了目前中间阶层的社会生活存在状况仍处在“结构化”过程中。

最后,李教授接受了在场师生的踊跃提问,并一一作出了回应。张文宏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十分感谢李路路教授的精彩演讲,并希望李教授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到上海大学讲演。


上一条: 讲座:张永宏博士--争夺地带:从基层政府化解劳资纠纷看社会转型

下一条:徐伟忠博士--华尔街金融风暴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李路路教授--中产阶级研究及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存在

创建时间:  2008-12-10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08年12月9日晚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路路教授在社会学E-研究院会议室作了题为“中产阶级研究及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存在”的报告。李路路教授是国内知名社会学家,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造诣和相当大的影响力。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张文宏教授主持,刘玉照、张海东、董国礼、袁浩、杨锃、孙沛东、马丹丹等老师出席,并和聆听讲座的同学们共同参与、积极讨论。

李路路教授的讲座分为三部分:国内关于中间阶层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概况;中间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探询;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次讲座的核心,前两部分是铺垫。

他明确指出,在我国经过最近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后,中间阶层已经发育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存在,而非一种社会建构。这一阶层的崛起给中国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稳定、社会变迁等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他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分析和其存在状况的确认分析。

针对第一个问题,鉴于他已有发表的论文,李教授就简洁地阐述了这方面的研究。根据对世界各国中间阶层的观察和分析,他认为把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稳定器的看法是过于简单和片面的,现实中中间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呈多样化和变化的特征。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中间阶层会彰显出特定的功能特征。”对此,既需要去分析中间阶层自身的基本结构特性,又需要去分析对之有重大影响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中间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是基于其基本性质在不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彰显。在社会关系结构中位置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间阶层具有潜在的多样化特质;而经济发展、政体性质和秩序化程度则构成了三个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随着三者间关系模式的变化,中间阶层所彰显的某一功能特征也会发生改变。他建立了这一理想型的分析模式,同时还指出在当代中国情境下,意识形态、国际化和中间阶层的同质性也是值得注意的几个环境变量。

第二个问题是他的主要阐述部分,被认为是分析中间阶层功能特征的前提。他强调,从人口学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确认中间阶层并不是他的关注点,这些对他的研究有帮助,但他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结构、阶层与阶级的角度来界定中间阶层,如要粗略看,管理、技术和专业人员这三类人群就构成了所谓的中间阶层。他关心的问题有两个:①在中国,是否形成了与其他阶层相区别的中间阶层?②中间阶层的特征或取向又是什么?简言之,“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形成了具有什么特征的中间阶层?”是他本次研究的问题。他采纳2003年CGSS数据,利用了对应分析的方法,既围绕中间阶层的阶层认知、政治意识(民主与参与)、利益倾向等三个阶层-政治领域进行了研究,又着重对居住模式(居住分异)、社会交往(交往对象)、婚姻匹配(阶层内婚姻)和生活方式等四个生活状况领域进行了分析。他的初步结论是:中间阶层存在于当代中国,但其政治取向难定,而中国社会转型的“连续性”、“市场取向”和“急速性”也决定了目前中间阶层的社会生活存在状况仍处在“结构化”过程中。

最后,李教授接受了在场师生的踊跃提问,并一一作出了回应。张文宏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十分感谢李路路教授的精彩演讲,并希望李教授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到上海大学讲演。


上一条: 讲座:张永宏博士--争夺地带:从基层政府化解劳资纠纷看社会转型

下一条:徐伟忠博士--华尔街金融风暴与中国的经济安全